姜南表情不变,面带微笑,无意地安抚着。
孙柳闻言夹一片蒸烧白,入嘴一抿,肉片轻轻就能咬断,蒸的很熟。
五花肉经过蒸煮,底下的配菜吸收了猪肉的油脂,五花肉因此变得香而不腻,又软又好吃。
“这肉好软!”
孙柳惊呼,咸香软糯,再来一口饭,满嘴溢香。
下头的土豆,也沾了这香。
一顿饭吃下来,姜南被夸了个遍。
吃到最后,桌上的烧白都光盘了,面糊糊汤也没剩多少,炸蘑菇还剩了些。
临走时,周氏给孙柳装了剩下的炸蘑菇,又给了果酱。
好说歹说,孙柳才带走。
“小南······”
周氏担忧的话还没说出口,姜南就安慰道:“阿娘,早些天我本该跟你说的,我这段时间在码头卖凉粉攒来的银子,我做了些工具,我准备去县上做些吃食,不准备在码头继续卖了。”
“阿娘,你先听我说。”
“我们做凉粉已经一月有余,码头上,也不止我们一家在卖,凉粉易做,有心的,多尝试几次就能摸索出来,做不长久。”
“定做完工具,还剩了些银子,这几日我备好新吃食的材料,就能去县上了。”
“可是······你大伯他们······”
周氏想说,沈家大房就是无赖性子,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。
姜南轻描淡写地道:“阿娘,我准备在县上书院前门那块地方,市金都交过了。”
姜南早就打听好,交了短租金占了位置。
再有就是,她在书院前做吃食,她就不信沈家人敢来闹。
姜南接下来都在准备出摊要用的食材,各种食料都准备的差不多了。
姜南看了看前两日晾晒的野菊。
刚好孙婶送来好几块冰糖。
周氏在地里干活,沈安也跟着去了,这两日日头大,她准备做些菊花茶。
菊花茶很简单,姜南往锅里掺水,先煮沸腾。
她又打了凉水,放在一边,用来给煮好的茶降温。
水开,把干菊花放进去,再放入冰糖熬煮。
等到冰糖融化,锅中水也变得微黄,就能盛起来。
姜南把陶罐放在冷水里,煮好的菊花茶装进去。
她又转身去弄过两日出摊要用到的佐料。
估摸着时间差不多,她盖好陶罐,放进篮子,装了两个碗,提着就去地里。
这块地比后院的大多了,刚好跟孙婶家的地隔得不远。
“阿娘,阿弟。”
姜南到地里,没见着人影,喊两声。
“嫂子,我和阿娘在这边。”
姜南寻着声看去,地尾处,有几颗大树,休息时躲阴,不出声,也不容易找着。
“小南怎的来了。”
等她过去,孙柳也在。
“我来给阿娘,阿弟送点水喝。”
“阿娘!”
柳双儿远远地喊一声。
“双儿来了。”
柳双儿也是来给自己婆婆送水的。
“孙婶,双儿嫂嫂,尝尝我今日煮的菊花茶。”
姜南见柳双儿带了两个碗,用水囊装的水。
不等两人拒绝,姜南先给两人倒好。
菊花茶是放凉了的,甜滋滋的,一口下肚,解了热气,回味甘甜。
“好甜啊。”
沈安小小一个,脸颊晒得红彤彤的,丝毫不觉,喝一口茶,笑得可憨厚。
“这茶真好喝。”
周氏也忍不住感叹,菊花性凉,解暑是极好。
“多亏孙婶给家里送来的冰糖,不然都没法做。”
姜南又给孙柳添了些。
“够了够了。”
孙柳赶紧叫停。
姜南本想着留下帮着锄地,结果被周氏撵回家去了。
回到家的姜南,收拾一遍家中,把晚上的菜食备好,才去河边打水。
“姑奶,这是沈二小子这几个月的月银,还有信,我本是不想拿着信,可他非让我带着,我一路上都忘记丢了。”
“我要这信做甚。”
等人一走,姜南才从树荫后出来,放下水桶,她跑过去,水流不算湍急,被人丢掉的信正漂浮在水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