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是第一个小男孩儿,听说他先天愚笨,父母很不疼爱他,经常打骂,反而很喜欢家中成绩好的大儿子。
第二个死去的女孩儿母亲会写字,偶有帮人抄书赚钱补贴家用,不然作为一个小妾,跟女儿早饿死了。
私学里念书的男孩儿就不说了,明面上与私学有关,第四个死者是少女,她不是在教坊司或者官方青楼里出生,她出生于一个比较文雅的窑子,因为是没钱读书人爱去的,钱少,却又硬要清高。
到了第五个死者,她的儿子差一点,能到上私学的年龄。
最后一个死者兵部尚书,他跟私学是没有任何联系的,但他跟礼部尚书有联系,大理寺里的调查还算快,在羊轩色生病的那几天里,礼部尚书曾跟兵部尚书说过关于老将军的各种封号啊、死后荣誉等事情。
毕竟老将军最优秀的弟子是兵部尚书,大虞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,按照身份、辈分来说,大将军有任何问题,兵部尚书甚至能越过大将军儿子去。
就是礼部尚书提到了这些事情,兵部尚书觉得应当去见见师父,就跟皇帝告假,离开了皇城一段时间。
这些人没点出来的时候,都感觉各有因果,但其实拥有唯一相同的因素——私学。
尽管可能就只沾了一点点,可破案讲究的就是找不同以及找相同,这是羊轩色在所有卷宗里,找到的唯一相同点,比所谓作案手法更有说服力一点。
作案手法最难的地方就是兵部尚书案,羊轩色一直搞不明白,为什么兵部尚书能被人一剑刺死毫不反抗?
为什么兵部尚书住的客房门被人用不属于客栈的木板封死了?
人都死了制造出了密室杀人现状,为什么还要特地封了门口却留下窗户?
既然顺着想不能得出结论,那就跟两个案子定性一样,反过来想就好了——假如门口被封,不是案件后发生,而是案件前发生呢?
羊轩色一开始被审问的时候,因为不知道具体情况,被太子几次带跑偏了,后来看完了卷宗,再仔细一想,便明白,兵部尚书有个最大的弱点,这是每一个武功高强的人都无法避免的。
那就是自信。
自信皇城里武功比他高的人不能随便杀他,自信不会有人轻易能近自己的身,自信出了异状自己去探查的时候能全身而退。
窗户不封和门封了,是为了分散兵部尚书的注意力,他应该是听见了门口的动静,主动从床上起来,导致在床前被杀,当他全身心都注意在门口的动静并且运功防备的时候,就会忽略窗户那边的缝隙。
习武之人体温较高,夜间的温度对羊轩色这种脆皮来说很致命,但武功高强的人反而觉得闷,窗不一定关严实了。
凶手完全可以提前在窗外放暗箭,自己在门口钉木板,听见动静了直接拉动机关,趁机杀了兵部尚书。
除去这些,还有杀人动机,从前面五个案子看,凶手都像在“帮被害人解脱”,用死亡的方式终止被害人的痛苦,可兵部尚书,他能有什么痛苦?
羊轩色本来想不明白,直到看见尚书夫人在被问询时提到,兵部尚书很尊重边疆大将军,所以这不年不节的也去探望,而兵部尚书常年痛心自己年少时不够谨慎,在战场上曾被大将军挡刀救下一命。
这样一来,兵部尚书的死亡现场,反而不是在体现密室杀人的完美,而是在说,他漏了窗户那一个破绽,年少时不够谨慎害得师父挡刀,年老了,居然还是犯这样的错误,何尝不是一种“死亡式解脱”?
重新捋完了案情,羊轩色看向太子:“殿下,你应该看懂我写的名单,不过这些只能证明礼部侍郎的私学中或许有问题,不能找到凶手是谁,毕竟尚书大人的旧事,应该很难传到私学里吧?”
太子却笑了笑:“这件事,倒很多人都知道,所以你一写那几个名单,本宫就派人去查了,问题是,私学里的人,都证明了自己在某一次案件中,没有时间到案发现场。”
乐九在旁边解释:“兵部尚书很感激大将军,他当年立了战功后,一再推辞说应当把奖赏给师父,便传为皇城佳话。”
羊轩色恍然大悟,难怪太子看完他提醒的名单后反而对兵部尚书的案子定性没了怀疑,因为众所周知,且有礼部侍郎这个联系,所以私学里的人,将兵部尚书去看大将军的行为当做孝心寓言记录也不是不可能。
“原来如此,可……还是没能找到凶手……”羊轩色有些颓然地垂下头,果然破案什么的,真的太难了,小说里主角随随便便就找到关键线索,然后把凶手绳之以法的剧情,没有主角光环的前提下,确实难以实现。
太子看他失望的模样,刚想安慰他,就见羊轩色忽然抬起头,可怜兮兮地看着自己:“殿下,我能去私学看看吗?虽然您不让我出去,但我们可以……稍微易容一下,等找到凶手,然后我再不出门也不迟呀!”
闻言,太子写字的手顿住:“你好好说话……”这人每次提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就撒娇,老惯犯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