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笔记本电脑,荧蓝色的屏幕上显示我需要输入PIN码才能解锁。我不假思索,输入“30021010”——本来已经做好了多试几次的准备,但竟然一次就通过了,真是出人意料。
说这密码简单吧,但它怎么着也算不重复的八位数字;说这密码复杂吧,它又跟我的生日日期一字不差。总给我一种既缜密又粗糙的自相矛盾感。
然而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。
壁纸是系统默认的蓝色绸花,桌面空空如也,一个文件的影子也找不见。
我尝试着取消隐藏桌面文件,未果。仿佛这部电脑生出了自我意识,成心不想让人看,早将所有应用程序和文件一口气全删了个精光。
最后我掘地三尺,才终于在邮件垃圾箱里找到一封没删干净的蛛丝马迹,呼,差点没把我累个半死。
内容如下:
「收件人:S
Miss Detective,这次终于让我抓到那对贱人的马脚了!我的丈夫会在1月21日假借出差的名义,前往G市一家名为Anyone的酒店,与他的情人幽会!届时您一定要帮帮我!
机票和酒店房间已为您备好。事成之后,等我打赢离婚官司,您要多少钱我都付得起。
发件人:W」
这下就真相大白了——原来我是个追查婚外情的私家侦探啊。
挣钱嘛,不寒碜。我颇有些苦中作乐地安慰自己:没有接过婚外情调查委托的侦探不是好侦探。
不过这回总算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了。
如释重负般,我慢慢吐出一口憋在肺中许久的浊气,一屁股坐在床沿,弹了弹,把自己往软得能吞人的床上一摔——
视线上移的一刹那,我再次感到自己的眼周皮肤被绷出紧紧的压力。
不知何时,天花板上那行瘆人的字已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类似于To Do List的任务清单。它完全视凹凸不平的花纹为无物,用黑色的汉字写得清清楚楚:
「1.认识你自己!(已完成)
2.在五人中找出目标和委托人
3.取证后,将证据交给委托人
4.成功存活到第七天
5.成功逃离」
看不出来,任务发布者的哲学学得还不错啊?连“认识你自己”这么经典的德尔斐神庙箴言都用上了。
第一项任务,应该是要我在失忆的状态下推理出自己的身份——换言之,如果始终完不成任务1,那么天花板上的任务列表也永远不会被唤醒了。
而电脑密码之所以设置得如此简单,也就得到了解释:为了防止玩家太笨,迟迟找不到线索,自己把自己困死的情况,幕后之人特意将任务1设置成了送分题。
所以这是一款RPG全息游戏?
而我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追查婚外情的私家侦探?
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游戏设计?包括我的失忆?
现在的科技水平这么发达了么?我低头端详自己的双手——瞧这细腻的皮肤纹理、逼真的物理效果,如果不是天花板上那五行基本不可能靠人力写上的字,真实程度跟地球Online也没什么差别。
果真如此的话,那等我一出游戏就要给制作人发邮件,吐槽这款游戏绝对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:失忆真的让人很没安全感。
以我浅薄的游戏经验来看,完成这种身份认证类型的任务以后,我就会恢复该有的记忆。然而我静静躺在床上等了大半天,才终于确定自己没有半分要忆起前尘往事的迹象。
不过在此期间,我将这份任务列表又仔细阅读了一遍,果然发现一处令我感到十分违和的地方:
若说前三项还合理,那么最后两项任务,怎么看都和调查婚外情风马牛不相及吧?
不像推理游戏该有的布置,倒像大逃杀之类的要素。
要抓住镜花水月般的存在是不现实的。于是我抑制住钻牛角尖的冲动,将注意力集中放到任务2上——毕竟乍一看,它所透露的信息量是最多的。
就像学生做题要先读懂题干一样,我试图弄明白任务中提及的“五人”都是谁。
“委托人”不难理解,应该就是给我发邮件的W;“目标”则是她的丈夫,可能也包括了那位情人。
这么算下来,就有三个人了。
那么另外的两个人呢?只是游戏用来混淆视听的幌子吗?
我满腹疑惑。
然而要不了五分钟,这份疑惑就得到了解答。
我在邮箱的云储存功能中发现了一份资料——在一些其它邮箱应用中,这项功能也被称为“中转站”。
出于对时效性的考虑,某些人有用邮箱存档重要文件的习惯,显然失忆之前的那个“我”也是这么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