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找到位置坐下后,开始翻看在架子上拿的“演出一览”表,上面介绍了接下来两个月江大的演出安排。我很快看见一个感兴趣的,叫《大唐雅韵·钟鸣鼓乐》,谁能拒绝大唐的浪漫呢!还看到了不少新年音乐会的预售,到年底了,各个剧院都有数不尽的新年音乐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奏者。
我看完这张表,继续看《西施》的小册子,大概了解一下待会的演出。这时,我的邻座来了,“不见其人,先闻其味”,借着歌剧厅昏暗的灯光,也不难看出是个中年男子。有些男人身上的味道,隔着几里地都能闻见,不是说难闻,但肯定也不好闻——大家自行体会。
他应该是常客,带了个望远镜,时不时举起来看看。
目前,我觉得剧院的受众还是年轻人居多,我看中老年人去电影院的都不算很多,更别说剧院了。不过等我们这批年轻人老了之后,剧院等休闲娱乐场所一定会充斥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,我非常有信心。
演出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“静与空灵、悲伤与含蓄”,再多的描述我也讲不出来了——个人的歌剧素养只能止步于此……
结束后,有一签字环节:众主创并排坐在一张长桌前,观众可以带着票根或宣传册,找他们签名、合影。我觉得好玩,也凑过去排队,走近后才得以看清他们的“真面目”——超浓艳的舞台妆。
很快,我就收获了一张签满了金色字的票根,满载而归。
走出剧院,才四点多,阳光和煦,小风不燥。
我陡然感觉到一阵轻松,沿着大厅门外的一级级台阶,缓步而行,一边观赏着太阳。
下午四点多在我的儿时记忆中,就是一个充满魅惑力的时间点,尤其体现在休息日。
它没有两三点那种处于下午黄金时间段,需要抓紧的感觉;也不是五六点临近傍晚,太阳即将落山,一天又要结束的惋惜。
四点多正是个可以心安理得松懈下来的时间,用现在的流行话说,就是一天中最有松弛感的节点。
人最放松的时候,会希望自己在哪里?
家里。——我的答案脱口而出。
我不觉得我是个恋家的人,但是这次离家半个月后,我就一反常态,想念家和家人。
想起我在家的时候,某个傍晚,我妈还躺在床上睡觉,我走到她的床边,轻轻地扯她的耳朵,闹着玩儿。
我妈说,不许扽妈妈长了五十多年的耳朵!
在家时,我总喜欢跟我爸抬杠,当然我不是故意的,我只是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交流方式。他就说,不得了了,生了个小孩,老是怼(duǐ)我!
我特想告诉他,那个字读“duì”,不读“duǐ”。
但这样的话,在他的记忆中,我怼他的事迹,又添一桩了。
11月4日
近期,我总有种东方人在西方生活的错觉。
我指的不是作息,而是饮食。——最近,陆陆续续在山姆上买了好多减肥时期吃的东西:鸡胸肉、贝果、肉肠、奶酪、希腊酸奶等等,一些我平时正常饮食时,绝对不会碰的东西。
不过这段时间,不用为点什么外卖而发愁,也算是一种慰藉。
这两三年间,到了秋天,我就要扛起减肥大旗。
秋天,实在不是一个减肥的好季节:秋天过完就是冬天,而长期生活在我们这边的人,应该深有体会——这些年来,秋天是有多短暂,好像只是虚幻一枪,紧接着就进入漫长的冬季。天一冷就需要更多的热量,该怎么直接、快速、舒适地给自己的身体供能?那自然是进食。
但我既然下定了决心,那就试试吧。
以往我尝试过跟着b站的up主锻炼;试过纯饿;还试过在他人面前放狠话,妄图起到“先装逼再牛逼”的心理暗示作用。——均以失败告终。
这次我则是——
不透露了,我要低调做人,做一个低调的减肥人。
昨天休息了半天,今天重回课堂,感觉人像是活过来了,没有之前的抵触情绪了。
可是我同桌却没来,她坐在靠走廊的一侧,是老师喜欢“关照”的位置,如此一来,我就接替了她,成了老师新的关照对象。要是我现在还是个高中生,我也许会甘之如饴。可是,拜托,我已经二十多岁,心境早就大不相同了。
正当我倍感煎熬之际,同桌终于推门而入,我想站起来给她鼓掌,但是有碍于正在上课,我改为帮她拉开座椅,方便就坐。她笑了,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。其实,我们彼此并不相熟,有时坐在一起一整天,都不会说一句话,甚至一周过去了,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。
刚报班,还没上课前,我以为会和班级的学员打成一片,聊一聊考试心得,如果投缘的话,说不定课后还能约在一起玩。
现实是骨感的,我还是太高估自己的开朗程度了。坦白说,我只要长时间窝在一个地方,或者说一个城市,就会变得内敛,不愿意主动社交,变成一个低能量的人。就我日常不多的社交中,也很少遇到那种热情洋溢、高能量的人,可能是人以群分吧。
不过性格也就这么回事,我们被分到哪种性格,或者后天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性格,都难以用简单地好坏来评判。
生活中,能自洽、感到舒服就好啦。
放学后,我可开心了——第二波双十一的战利品,全部都到了。
一堆东西呢,我盘算着:第一趟先取什么,剩下的第二趟再取,应该就能拿清了……先去外面的驿站,再去离家近的……有一些小东西得带个塑料袋子去装,不然不方便拎回家……
我兴冲冲地跑到小区外的一个驿站,平时我很少来该站点,不太熟悉,我几乎找不到他们摆放的快递;还有现在的快递不知怎么回事,不给取件码,只给单号后五位数,这就得一一问过工作人员,才能取件。
驿站空间小、人又多,我在里面找东西找得低血糖都发作了……感觉头昏脑胀的,使不上劲。
这就是近期控制饮食的弊端。只要有个什么“大动作”或者意料之外的活动,就会感觉体内那点可怜的热量,不够我造了。
前几天晚上,我跟朋友们视频,真的好久没有几个人一起视频啦,我聊嗨了——丰富的肢体动作、难以自抑地唾沫横飞,导致还没挂断时,饥饿感就揭竿而起。
好不容易东西都拿齐了,我抱着几个纸箱子,摇摇晃晃地回家了。
一到家,赶紧吃了个蜜饯、一个番茄,才缓了过来。
赶紧出门,奔赴下一个驿站。
没办法,就是这么急,我最近生活的乐趣全都来源于网购,最开心的是下单那一刻,第二开心的就是此刻——取件、拆箱。
这家驿站我常去,所以东西好拿很多,但是工作人员居然不在,我想着,要不先回家?虽说这有点扫兴。
就在这时,我看见他日常用的那个小机器。我尝试着自己操作了两下,取件码很快跳了出来。
拆箱固然快乐,但是件件都满意也是不可能的。
我在同一家店铺,某豆那里,买了两套秋衣,一套一百多,一套四十多。上身后,发现便宜的那套可比贵的那套舒服多了……
贵的那套还是在某大主播那里领券下单的,也就是说原价更贵,可是我显然属于山猪吃不了细糠的那类消费者。
还有购物时,商家有意设置的“消费意识门槛”一事,我觉得很好笑,同时也佩服人家赚钱的小巧思。
这次我买了一双著名的某GG雪地靴。看了两三双,犹豫该买哪个。点进页面右侧的直播讲解,有回放,主播说,“宝宝们,我手上这一双是咱家的入门款,如果你是第一次买我们家的鞋,推荐这一双。”
于是,我就不纠结了,乖乖地下单了她指定的这款。
拿到手后,我发现虽然鞋的样貌没什么独特之处,但是确实蛮暖和的。
我有了以后再买下一双的念头,因为有了入门,不就有进阶吗?
这时我猛然意识到,什么叫入门款?
作为消费者,不是以自己的消费理念、消费能力、个人偏好等来选购东西吗......
怎么买东西时,还人为给设置了一个本无障碍的等级?
别人都是英语入门、小提琴入门、围棋入门等。
而我,雪地靴入门?!